第(2/3)页 宋青云低声说道:“其实,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,效果会更好。” “小宋啊,”唐凤云摆摆手,“你还是太年轻了,不明白传统鉴定的精髓。” 陈阳看着两人的争论,心中琢磨着:这种争论在文物界其实很常见,新老观念的碰撞总是不可避免的,看来在国家鉴定中心内,鉴定是靠眼学还是机器为主,也有这种理念之争。 “唐科,您说得对,”另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,慢慢说道,“但是宋科长提到的那个暗记,确实值得我们仔细研究。” 宋青云看了一眼唐凤云:“既然唐科说道眼学,那我也说说。刚才我已经是说过了,这事辽代宫廷画家常用的手法。我个人初步判断,这标记不像后加上去的。” “如果真的是辽代宫廷画师的标记,那这幅画的价值就更加不同寻常了。”说着,宋青云用放大镜轻轻点点桌面,“这就是眼学,至于最后的结论,根据这幅绢本的年代、作者,我们还需要动用仪器,这是现代国际鉴定的依据。” 说完,宋青云抬头看着唐凤云,“怎么,唐科长认为,这种标记并不重要?” 唐凤云见状,有些不甘心地说道:“就算有暗记,也不能说明什么,现在的造假技术这么高明。” “造假技术再高明,”陈阳突然开口,“也很难模仿出千年前的绘画技法和材料老化的痕迹。” “陈阳说得有道理,”宋青云在旁边赞同道,“而且这幅画来源特殊,不能单单依靠眼学,要想得到公认,必须上科技手段。” 唐凤云看着众人都不太认同自己的观点,心中有些不快,但还是坚持说道:“不管怎么样,我还是相信传统的鉴定方法。” 唐凤云虽然还是不太满意,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,只是轻声嘟囔道:“现在的年轻专家啊.....” “你们要记住,无论国际上怎么变,我国文物鉴定,主要靠的还是眼力,机器是为人服务的,但人是主导!” 会议室里的气氛虽然有些紧张,但大家都知道,为了这幅珍贵的《东丹王出行图》,这些争论都是值得的。 林主任轻轻咳嗽了两声,最后总结道:“不管用什么方法,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,就是要确定这幅画的真实性和价值。” 陈阳太阳穴突突直跳,看着不再说话的唐凤云,一股无名火从胸腔深处窜上来,烧得他喉头发紧。 这帮老学究,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,别人苦读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们瞧不上,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他们也嗤之以鼻,活像钻进牛角尖的倔牛,偏就觉得自个儿那套老掉牙的办法,是天底下最灵的宝贝疙瘩!他真想抄起桌上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,让那帮自诩为行业泰斗的家伙听听,到底是谁在瞎 TM 指挥! 可理智的那根弦死死拽住了他即将失控的情绪——这里不是古董店,也不是拍卖行,而是国家鉴定中心的现场会议。这种场合要是闹起来,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反而会被扣上个年轻气盛、冲动无脑的帽子,到时候有理也变没理了。 第(2/3)页